博客來導讀
歐洲咖啡屋
Europaische kaffeehauskultur
作者:克勞士‧提勒多曼
譯者:林珍良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初版日期:2003 年 03 月 10 日
咖啡館裡的歐洲
在歐洲,有關咖啡的最早文獻是出自一位名叫里昂哈特饒沃夫〈Leonhard Rauwolf〉的奧古斯堡醫生。一五七三到一五七六年間,饒沃夫到耶路撒冷及中東旅遊;一五八二年,他在勞因根〈Lauingen〉發表的報告中,稱讚這種東方國家的熱飲『喬柏』〈Chaube〉是種好飲料。他指的當然只是咖啡在醫學上的治療效果,他提到:「咖啡的顏色和墨水差不多黑,對胃不舒服的症狀特別有效。中東人在清晨,會很講究地將咖啡倒入陶製或磁製的小杯中飲用。」遊客偶而會隨身帶一些咖啡生豆回到自己國家,所以最初,這種異國飲料只在社會的特權階層中流傳。大約從一六六0年左右開始,大宗的咖啡才經由地中海港口馬賽及威尼斯進口到歐洲。同時期,咖啡在英國似乎已經相當流行,因為在英國已經有徵收咖啡稅的相關討論。
差不多在同一時期,一位法國學者尚狄戴豐樂,出版了一本他的東方遊記,書中也提到這種美味的「黑水」。他描述咖啡的烹調方式,也稱讚咖啡所引起的民主風潮。戴豐樂解釋咖啡在土耳其的飲用情況:土耳其有許多公共咖啡館,在那兒,客人可以喝到用大鍋子煮出的飲料;那裡沒有社會階層或信仰的差異,所有人都是顧客。到咖啡館不是件丟臉的事,人們走進咖啡館為的只是追求娛樂。咖啡館外有長凳子和草蓆,坐在那裡可以呼吸新鮮空氣,或是觀察來往的行人。有時候,咖啡館老闆會請樂手吹奏笛子或拉小提琴,或請歌者獻唱,以吸引顧客上門。
戴豐樂建議他的讀者和未來會喝咖啡的人,要先小口地啜咖啡,先習慣咖啡的苦味,當喝下第二口時,就不會覺得這種味道不好。這位東方專家預言說:「咖啡甚至會變得不可或缺,因為它能阻止那股因飽足感產生的霧氣往頭上衝,降低想睡覺的感覺。當商人必須寫很多信,而且整個晚上都要工作時,在十個小時的工作當中喝上一兩杯咖啡會有很大的幫助。此外,土耳其人也相信,咖啡能治療一些疼痛不舒服,而且能夠延長壽命。」
在威尼斯的佛羅里安咖啡館,蘇黎世的歐笛翁咖啡館、柏林的羅曼咖啡館,以及無以數計的歐洲咖啡館裡,正散發出這樣的光與熱。多元的咖啡館文化都是從那種天花板及牆壁被菸燻黑的小咖啡館裡發展出來的:像是藝術家聚集的咖啡館、為中產階級開設的糕點咖啡館、具政治氣息的咖啡館、有音樂演奏的咖啡館、閱讀的、下棋的、撞球的,以及水晶宮殿內附設的咖啡小館。咖啡館變成是論壇,也是逸樂的地獄,是驛站,是緊急的落腳處,也是充滿熟悉氣氛的幻想樂園;在一九三三年開始,咖啡館則是政治流亡者重要的避難所。雖然到處都在賣咖啡,人們也都坐在一起喝咖啡,但每家咖啡館還是散發著不可混淆的獨特氣質。
現今咖啡館中讓人引發懷舊情緒的氣氛,雖然可以歸因於咖啡館的陳設及老闆的經營,但最重要的是咖啡館的客人,不管他們想或不想,和他們有關的名人軼事或傳說素材,都刺激著後代來追尋這些故事。不論是威尼斯佛羅里安咖啡館裡早期的騷人墨客,或是蘇黎世歐笛翁咖啡館裡的達達主義者及迷惘的移民,這些人都不會為人所遺忘;布達佩斯紐約咖啡館的魅力不在於其美侖美奐的外觀,而是第一批從全國各地到此,並想以其想像力征服這座城市的藝術家們;在名為「三靈魂城」的布拉格斯拉維亞咖啡館,其名聲來自於其富創造力的熱情,喜悅的氣氛,以及那些略帶沈鬱氣質的顧客,像是卡夫卡的女友米列娜耶森斯卡,這位在希特勒第三帝國下沒能倖存下來的女子。
本書根據不同的氣氛選擇了幾家咖啡館。在二十世紀初,光是在維也納就大約有六百家咖啡館,其他歐洲城市的咖啡館也很多。在這些咖啡館中大概只有一小部分,約一百三十家左右曾被人提及,其中更少的部分,大約是二十六家曾被確切地描述。這些咖啡館至今仍享有盛名,而當時為人所見、為人所聽到名人軼事,至今仍被傳頌著。(文/聯經出版社提供)
- Apr 23 Sat 2005 08:15
[轉錄] 咖啡的最早文獻.../ 歐洲咖啡屋
close
全站熱搜
留言列表
發表留言